面具的运用。万圣节是西方的鬼节,面具是其标志;而面具也是电影《万圣节》中重要的道具。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,是对神秘自然力的形象化表达,也是掩饰身份的道具,守护秘密的法宝。万圣节时人们佩戴面具,将自己装扮成动物或鬼怪,是为了吓跑、赶走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。电影《万圣节》中,麦克·梅尔的面具也着实吓着了观众。白色的面皮,泛着蓝莹莹的光芒,使人感到神秘莫测;大大的、空空的眼洞,幽深渊薮,充满了邪恶。影片中,主人公麦克·梅尔始终戴着这个面具。再加上幽蓝月光的映衬,戴着这副面具、悄无声息行动的麦克·梅尔,更令人不寒而栗。为了进一步渲染面具的这一特性,导演约翰·卡彭特还很少让面具正面出现。影片中的麦克·梅尔总是隐蔽在黑暗处,躲藏在阴影中,观众没有看到过他一个清楚的特写镜头。他或者现身在远处,或者以难以明了的方式突然出现,好像一个恐怖的幽灵。因此许多观众认为,在观看电影《万圣节》时,他们从未真正完整地看到过麦克·梅尔,导演约翰·卡朋特总是让男主角生活在面具之下,生活在黑暗和阴影中,成为阴影的一部分,使观影的人们心情忐忑不安,感觉恐怖万分,体会到令人恐惧的惊吓和威胁。电影评论员安迪在畅谈自己观影的表现时也写道,当自己正全神贯注地看电影时,不知何时令人恐怖的面具会突然从什么地方冒出,然后把自己吓个半死。演员比安卡·凯基里希也回忆道“不论多少次,每当看到面具,你都会感到心头一沉”①。面具的成功运用强化了气势,增加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。 体验的一致。作为“鬼节”的万圣节和电影的《万圣节》,尽管表现形式不同,但赋予参与者和受众的情绪体验却是一致的。现在的“鬼节”万圣节已慢慢摆脱了原有的祭祀模式,进行的活动也已没有了宗教色彩,成为人们娱乐狂欢的节日,并进一步发展到怪诞、放纵。万圣节当晚,身着各种节日服装的孩子,手提南瓜灯,边大喊“TrickorTreat”(不招待就捣蛋),边逐门逐户索要糖果;大中学生和成年人也不甘落后,他们会借此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种狂欢活动,身穿恐怖服装,扮成各种鬼神,恐吓路人,营造快乐的恐怖气氛,尽情体验快乐。在美国“鬼节”成为一年中人们狂欢的第二大民俗节日,仅次于圣诞节。人们在节日的狂欢中,体验愉悦尽情狂欢释放自己。作为经典美国恐怖电影的《万圣节》,也给予观众同样的情绪体验。该电影以贯串全片的恐惧情节和恐惧气氛,刺激着观众的恐怖感,使他们释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。也许这正是许多人痴迷于恐怖片,喜爱《万圣节》这部电影的原因吧。当观众们相拥奔向电影院观看《万圣节》时,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邪恶,死亡会随时降临到每个人的身边,一个丧心病狂的男子,手持匕首也是常见的事情,这些都使人们感到深深的恐慌和担忧;但自己去影院只是在观看恐怖行为,而不是亲自动手实施恐怖行为,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享受恐怖带来的快感。他们沉浸于影片的情节,被影片强烈的表现力所感染,深陷在影片中,与剧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,全身心投入影片,期待着感受那种深深的惊吓,而这种一惊一乍、心怀忐忑,也许正是恐怖片的魅力所在,这种情感体验正是观众想得到的。恐怖电影让人们安全体验恐怖的同时,又安全获得生命中需要承受的刺激。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好奇心,使观众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得到释放,又充当了一副安慰剂,使他们体验到狂欢快感。这种狂欢的情感体验,与人们在万圣节节日期间的感受,如出一辙。而这也许就是万圣节节日期间,放映类似《万圣节》这类恐怖电影的原因。电影与节日相得益彰,相互呼应,成为人们自娱自乐、尽情释放自己、减轻压力的“减压阀”。 三、结语 万圣节在美国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盛大节日,而同名的《万圣节》是美国经典的恐怖电影。“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”[3];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,在银幕空间和时间里,通过呈现具体形象,准确地“还原”现实世界,给人以逼真感、亲近感,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综合体。尽管二者的符号表现形式迥异,却在主题、表现形式、参与者的情感体验等符号内涵方面,有许多相似之处,他们同时作为文化表征物的符号载体而存在,在集中体现民族文化传统,承载文化精神等内涵方面的作用是一样的。 注释: ①本文所引观众评论皆取自“国际电影数据库”(IMDB)[OL].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077651/。 [参考文献] [1]吕叔湘,等.现代汉语规范词典[M].北京:语文出版社,2004. [2]万圣节[OL].电影官方网站:http://www.halloweenmovies.com/. [3]王菊娥.从“圣瓦伦丁节”在中国的盛行透析“七夕节”的生存困境与出路[J].唐都学刊,2009(05). [作者简介]马敏(1968—),女,山东聊城人,硕士,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:跨文化交际、大学英语教学。 |